从重庆中心城区出发,汽车要翻越近三个小时的崎岖山路,才能赶到贵州桐梓县羊磴镇。
这个“凹陷”于黔北群山中的小镇,没有知名景区,也没有名胜古迹,但这十多年来,却因艺术持久地吸引着中国艺术界的目光。许多人不远千里“到此一游”,只为农民的一件朴素作品。
▲娄金在川美讲堂中分享他的观点。
“艺术在乡村振兴中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个体精神的成长和振奋。”11月26日,在川美讲堂第三季第五讲中,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雕塑系副教授娄金,结合其参与“羊磴艺术合作社”12年来的经历,分享了他对艺术乡建的实践及观察。
羊磴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
“近年来,从一线城市到中小城市,再到乡村,公共艺术不断涌现在公众视野中,并呈现出去中心化的趋势。”讲座中,娄金从对公共艺术的反思聊起。
在他看来,艺术介入乡村,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艺术在现实层面对于乡村建设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作用;二是成功的典范和样本是否具有复制的可能。
对于第一个问题,更多指向的是“文旅融合”,一些乡村通过举办“大地艺术节”“乡村艺术季”等活动,短时间虽获得不少关注度,实现了拉动地方旅游的目的,但同质化趋势让这些活动的吸引力和价值很快被耗尽,加上投资与回报难以平衡,第一届就是最后一届的现象比比皆是。
对于第二个问题,在一些地区,艺术家们留在乡村的“作品”——看似时髦的墙绘、艺术装置和雕塑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暗淡,且一些比较成功的案例往往来自区域位置、自然条件和人文传统都十分优越的地方,对于中国90%以上的农村,是难以简单复制和推广的,并不具有示范效应。
▲川美讲堂录制现场。
“因此,我选择羊蹬,就是因为她最大的特点是没有特点。”娄金说,羊蹬地处贵州边陲,距桐梓县城120公里,与重庆接壤,虽直线距离不过130公里,但路况很差,驾车需要约三个小时才能到达。
在这里,因闭塞的交通和地理环境,使小镇保留了许多传统手工与生活方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既不悲观,也不绝望,与中国90%的镇子一样的平淡、乏味、没有色彩。
2012年,羊蹬镇毫无个性的特点吸引了著名艺术家焦兴涛,在此发起了一个综合艺术项目——“羊磴艺术合作社”,娄金是其团队中的重要成员。
“面对这样一个现场,我们要做什么,一开始大家并不太清楚,但我们非常清楚不做什么:不是采风、不是体验生活、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乡村建设、不是文化公益和艺术慈善、不是当代艺术下乡。”娄金说,在这里,他们放弃了所有已获得的艺术史,以及艺术经验、手段、方法等,而是调动直觉面对生活,通过人和事件来开展一些项目和活动,并邀请当地村民共同参与。
如:他们启动了一个木工项目,邀请了6名艺术家与当地的6位木匠,一起以乡村木工的方式工作。同时,他们与当地营业店铺共建“冯豆花美术馆”“西饼屋美术馆”“小春堂文化馆”等,为在地“生长”出来的农民艺术家办展览,并到镇上的学校校园、山岗、河流、桥上、废弃办公室等,进行各种艺术活动……让这个所谓“没有历史”“没有故事”的小镇百姓,开始试着讲述自己。
持续“灌溉”,让村民成为艺术家
“这个项目最大的特点是,由艺术家发起,因此也可能是目的最不明确的、功利性最弱的、对现实的产出和对当地人的影响也是最弱的。”讲座中,娄金称,在项目中,他们以参与式艺术为手段,更多强调“和大家共同发起”,不追求一种抗争或者对立,使项目本身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该项目经过12年的培育发展,最重要的成果是发掘、培养和成长了一批羊磴“素人艺术家”。
如,村民谢小春把自己家里的杂物间,改造成一个向公众开放的文化馆,展出自己画得风趣、生动的“年代画”;木匠郭开红,通过和艺术家们的共同工作,开始了自己的雕刻之旅,创作了许多令人眼睛一亮的精彩的木雕作品;90后李小松重拾少年梦想,巧妙地运用身边随手可得的材料和网上购得的机械零件,制作出了各种妙趣横生的作品……
结出“硕果”,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鱼身牛头的木雕、倒立的杂耍“艺人”、服装店里的T台走秀、“奶奶的糖果”文创产品、AI“圆梦”艺术展、艺术品拍卖……今年6月30日,依托于“羊磴艺术合作社”,羊磴·2024“乡土而新奇”艺术乡场举行,新奇的展品、沉浸式的展览,把偌大的场镇变身成乡土艺术嘉年华,吸引络绎不绝的观众参与。
▲羊磴艺术合作社打造的展览馆。
“在艺术乡场上,展出的乡村艺术家作品,看似天马行空,又仿佛有根有据;既言之凿凿,又仿佛全无参照;既神秘精怪,又家长里短;既有心中的标准,又似乎全无套路,正如古人一般,在日常生活之中感受酒后耳热、仰天拊缶、拂衣而起、顿足起舞的直接表达,往往是乡村艺术最重要的特征。”娄金说。
乡村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艺术,让人生的各种遭遇以及愿望获得审美化的呈现,痛苦和诉求通过共享和沟通成为反向的疗愈和肯定,在这一过程中,人的价值得以实现并获得了意义,并有了主动追求美好生活的意志和愿望。
桐梓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羊磴艺术合作社”植根于桐梓深厚的乡土文化,得益于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的精心浇灌,融政府引领、学术探索和民间自发为一体,打开了村民的心灵之窗,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了富有活力的乡土艺术人才,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推进了桐梓经济社会发展。
前不久,“羊磴艺术合作社”经全国知名艺术专家评审,在“塘河杯”首届艺术乡建优秀案例征集及推介活动中,入选十大艺术乡建优秀案例。
“艺术最有价值的地方,首先是通过自我表达让个体的精神得以健康成长,让创造力得以充分释放;其次是通过艺术特有的共情体验,来获得文化的共享进而获得群体的共识。艺术不应该仅仅被当作手段,而应该成为参与乡村振兴的目的。”讲座最后,娄金总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