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威,1954年9月生于重庆,1981年毕业于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雕塑系,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教授,曾任雕塑系主任。作品曾入选第六届、七届、八届全国美展,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首届全国体育美展,首届全国城雕展,建党70周年全国美展,毛主席《讲话》发表50周年全国美展,中国艺术大展等多个有影响力的美展。作品《飞雪》入选2006年“北京奥运公共艺术·环境设施暨城市雕塑方案展”。作品《太极·八卦》2012年入选国家博物馆《中国雕塑百年展》。
记者(以下简称“记”):作为77、78级的一员,请谈谈你们当年的学习情况。
刘威(以下简称“刘”):77、78级出了很多艺术界的大腕,影响力非常大。实际上是十年“文革”导致了人才的积淀,因此1977年恢复高考,人才好像一下子就“释放”出来了,当然最后真正成为艺术家的是少数。我们这代美院的学生,在入校前就在当地因为画画而小有名气了。我当时已经是个较有名气的“知青”,那时入学考试考的是素描和泥塑,是按“甲乙丙丁”来打分,我当时的成绩是少有的“双甲”。当年雕塑系只收六个人,虽然和现在比起来考试的难度大了很多,但是就业是几乎没有难度的。而现在考生考试的压力小了,就业却成了不小的问题。
有画画作为一技之长,我当知青的时候都是在县里参加宣传工作。入学后,我们学习十分刻苦,把艺术看得非常神圣,当成自己的信仰。当时的我们可以说是不惜一切代价地投身于艺术,几乎不怎么出去,课余时间大都是在教室画画。同学之间相互影响很大,互相学习交流的频繁度并不亚于与老师的沟通,从来没有迟到或者旷课。那个年代学习条件非常艰苦,对专业的执着追求才造就了77、78级的艺术大家。
记:面对艺术发展的多元化,您认为川美雕塑会向什么方向发展?
刘:四川美院的雕塑是以大型群雕——《收租院》为代表,具有写实性和场景性。在《收租院》的影响下,川美雕塑不管如何多元化,绝对不会脱离写实这一主线。雕塑系的老师,有些偏向于观念性,有些倾向于研究材料,但都不会放弃写实这一主要元素。对于我个人来说,也创作以写实为主并结合一些装置、抽象元素的作品。
记:请您谈谈传统学院雕塑与现在城市雕塑之间的关系。
刘:关于传统学院雕塑和现在城市雕塑的关系,也可以说成是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关系。每个艺术家都必须有自己的语言和风格,这些都需要靠专业训练才能慢慢养成,而学院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形成自己的语言。艺术家的能力、风格和艺术主张,都需要合理运用到城市雕塑上,才能很好地创造出具有原创性的作品。
记:以您参加全国美展的经验来看,现在纯艺类的学生还需要参与并争取这样的政府设立的奖项吗?获得这样的奖项有怎样的意义?
刘:我们那个时代,全国美展就是美术界唯一的大展,不像现在的美展比较多元化,民间各种各样的展览也有很多。不过这个展览在我看来还是很重要的,它毕竟是政府推行的主流艺术展览,是重要的官方美展。全国美展竞争非常大,能够入选都很不容易,获奖就更难。我的学生有参加了全国美展获奖的,这样他们的简历就比别人出彩得多。
全国美展拥有完善的美协系统,而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通过这个渠道走上更好的艺术创作道路。年轻人更有冲劲,但需要更努力才好。因此我非常支持学生参加全国美展。
记:对现在学习雕塑和有意愿学习雕塑的同学,您有什么样的期望或者建议?
刘:学校教育是一套科学的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艺术修养和创作的基本规律。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也要努力,才可以发展成为一个合格的雕塑家,而真正成为艺术家的是极少的。虽然现在扩招以后学生数量多了,但真正学到“本事”的还是少数。作为老师,接触同学们的时间很多,看见许多上课很不努力的同学会感到“恨铁不成钢”。我希望同学们在学校学习要珍惜时间,虽然在你们的人生过程中,大学只是很短的一段时间,但如果能把这五年利用好对于你们的未来将会是一笔财富。
在雕塑系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是很有利的,比如我们会教你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如何全局着眼、整体把握对象并表现对象,这些在其他领域也是可以运用的。所以,虽然雕塑系的学生很多毕业后没有做本专业或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但在别的行业出人头地的也不少,自主创业成功的也不少。一旦你把雕塑的这种思维方式学习好、运用好,那么会对今后各种领域的就业都十分有帮助。雕塑学习会给学生带来一辈子的收益。
后记:采访最后,我们问到了刘威老师独特的发型——圆寸加小辫子,刘老师毫不避讳地笑着回答:“搞艺术的都喜欢玩个性撒!”亲切爽朗的刘威老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爱“潮”,爱跟学生聊天、开玩笑,年轻的心态,时尚的发型,还有对雕塑的热爱和信仰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雕塑人”应有的精气神。
(采访/学通社记者:钱悦 刘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