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仲超,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常任理事。在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从事中国画教学与创作研究工作已三十年有余,作为一名有影响的资深国画家,其作品曾二十余次入选国家级和参加由中国美协及各类专业机构举办的提名展、邀请展等全国性重要展览。在英国、日本、韩国、菲律宾、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展出作品。作品先后6次在国家级和全国性重要美展上获奖,10余次在省级美展上获奖。大量作品被国内重要美术刊物发表和专题介绍,多件作品为大英博物馆、国内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所收藏。
记者(以下简称“记”):傅老师,您好!您是77届毕业并留校任教的,能跟我们回忆一下您上大学时川美的学习环境么?
傅老师(以下简称“傅”):我是74年进入川美,于77年毕业的。实际上我们和77级、78级是同一代人,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只不过有幸提前了几年进入四川美院。在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作为知青的那一代人,要谋求人生的发展,没有一点过人的专长是困难的,这亦是当时的时风使然。所以,大多从十几岁或被动或主动就开始接触绘画,并在业余状态下的艺术实践中筑就起一定的绘画基础。有机会进入四川美院接受专业教育,对于我们来说真是天大的一件事。我们那一届是美院在文化大革命后期首度招收的学生,我所在的绘画系国画专业的12位同学中,一部分是来自工矿企业、机关和体制内一些文化机构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其它的主要是上山下乡的知青。虽然彼此间在年龄结构和人生阅历上相差很大,但也许是共同亲历了一段特殊年代的缘故,那时的青年人反倒对知识的渴求之心表现得非常之迫切,对于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倍感珍惜,这在无形当中形成了一个很浓的学习氛围。当时的川美由于受到整个中国社会政治的影响,学院艺术教育教学运转模式亦非正常,教学条件更不能与今时同日而语,但即便如此,学校及师生们还是克服了种种困难,保障了基础教学的顺利进行。几年的学习使自己获得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为日后在艺术上的精进打下了一些基础,更重要的是开启了心智,懂得了触摸艺术真谛之路的深远,唯有不断努力方能前进。亦或有感于此,我们班包括本人在内,在80年代初不少同学又纷纷报考了研究生,继续充实自己,如今许多人已成为领域内的中坚。
记:有人说,中华文明的巍然存在得益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巨大惰性即文化传承的保守性。这句话里有一个重要的暗示,就是说如果对传统的继承不能持以“保守”的态度,那中华文明有可能会像人类曾经有过的数十种文明一样消失于世。中国画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在国画的继承与发展上,您是什么观点?
傅:人云的“保守”实际上理解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为贴切。中国画中的艺术思想、审美理念、语言形式等都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要部分,中国画注重生命体验,突出艺术对人性的抚慰,同时强调主题的道德修养,重心智重人文,这都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方面。作为中国人能学习古人遗留下来的这些文化传统,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福报。虽然当下中国画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全球化、泛文化、艺术大同等此类的影响,但是艺术的当代性不能忽略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艺术不论是继承还是发展都必须扎根于此。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是艺术的丰厚土壤。只有立足于此,才能很好的包容和吸收各种舶来文化,内化后尚能为己所用。
记:对于用布面丙烯、油画或者是其他综合材料来营造中国画的意境,追求一种国画的感觉,您认为这类绘画算不算中国画的范畴?
傅:有种说法是“对传统的继承主要集中于它的精神层面”,一定程度上我同意这种观点。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辨、人文情怀等形而上的东西需要继承发扬,至于媒介材料等形式语言是可以不断调整和尝试的。其实这仍是中国画继承与发展的问题,自古以来传统艺术都是以开放的心态来对待外来文化的,例如敦煌壁画魏晋时期的人物画中所采用的凹凸法,就是受到印度佛教美术的影响。中国画从一开始就有博大的胸襟包容其他优秀的民族文化,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力,这也是一种传统,需要今人来继承和发扬。所以从思维上来看,使用不同的媒介材料和技法来丰富中国画的表现力,这是可以尝试的。中国画是较为内敛含蓄的绘画样式,于单纯中表现丰富性,带有独特的东方式哲学内核,这些是中国画所承载的不可替代的精神特质。把握好各种媒材和技法的度,保持住中国画的精神特质,这才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记:二十世纪以来,改良中国画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国人一度从造型角度拿国画与西方的油画相比较,中国画悄然背上了“不科学”的包袱。而在国画改良的过程中,传统的审美观点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例如我们在欣赏徐悲鸿的《马》时,可能忽略了细节的笔墨,也不谈意境,却着眼于马的结构和奔跑时的动感,强调再现式的审美观。您认为对一幅国画的赏析,应该从哪着手?
傅:从南齐谢赫的“六法”论、五代荆浩的“六要”说,再至唐代的朱景玄对画格的“四品”分类,都是传统中国绘画的品评要则,体现其从精神意蕴到技艺表现诸要素在绘画审美评判中的价值和意义。它具有的可资延展的当代性,在今天仍然生效。同时,我认为对于中国画的欣赏仍旧应该回到中国文化的文脉里,以西方的审美方式来解读中国画并不是所谓的“科学”。中国画特别是文人画并不以再现为目的,中国画一直走在再现与表现之间,注重主观情趣的传达,它的艺术创造性是在笔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表达的自由,笔墨情趣和意境的传达才是传统中国画的精髓。不同的文化语境下,理应作出相异的审美判断,万不可一刀切。中国画历经一千多年的发展,在艺术的表现上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不可否认的是自身的局限性也日渐暴露出来。进入二十世纪以后,革新中国画已成为历史的使命,引进西方写实主义成为大势所趋,这是国画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也是规避不了的历史性挑战。徐悲鸿是二十世纪早期提倡改良中国画的先驱之一,他倡导现实主义的艺术思想,极力推行西方的古典式写实手法,于国画中引进西方的透视和结构,其笔下的马自当神肖毕现,他作画时所遵循的文化系统不同,审美判断上当然不可简单的用传统的笔墨意境说。
记:您觉得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中国画系与其他院校的中国画系相比较最大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
傅:时下各大高校系科的一个理念就是办学要办出自己的特色,这当然是有必要。试想如果各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如出一辙,那学校教育还有什么希望呢?所以说办学一定要有自己的特点,我们系在这一点上较早的提出了自己鲜明的观点。90年代初期,文化部在浙江美院举办的全国高等美术学院中国画教学与创作研讨会,在会议上我们鲜明的提出了艺术创作的地域性问题。地域性是一方办学特色所扎根的土壤,是创作汲取营养的源泉。地域性问题的提出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关注,并得到了各方的肯定。当然,在这方面我们是做了大量探索性实践工作。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中国画学科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全系上下积极围绕如何维系并传承既有的文化传统与学科理念,同时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院校同学科间激烈的学科竞争中凸显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进行了深入比较与思考。确立了“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吸收外来艺术精粹、立足当下、凸显自我”的办学理念,逐步走出了一条从观念到形式语言、媒介材料上将传统精神意蕴与当代审美表现相结合的创新性艺术实践的路子,并形成川美中国画独具的形态面貌。
后记:与傅老师的对话,恰如与一位年长的朋友聊天,于轻松中倍受启发,他的谦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让人为之感动。傅老师在艺术上孜孜不倦,以纯粹的心态面对荣辱得失;在教学上态度开明,尊重学生自己的创造力。师从这样的老师,是学生的一种幸运。
(美术学系 易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