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美讲堂
师德风范:厚德载物,为人师表——对话张杰教授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16日 17:39   作者:   来源:    浏览:

 

张杰,1988年毕业于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油画系,获硕士学位。现为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副校长,二级教授,教育部美术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协会理事。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展,其作品曾屡次参加大型学术性美展,荣获全国和省级“优秀作品奖”,并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等正式收藏,也曾参加台湾苏富比等国内外大型拍卖会。许多官方网站以及多种中外学术性刊物都曾专版介绍其作品与创作思想。

记者(以下简称“记”):张老师,您好!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请您谈谈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以及您在作品中是如何表现对世界的感受的?

张杰(以下简称“张”):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艺术不仅能够反映生活,更能表现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同时推进社会的发展。

早些年,我创作过一些主题性鲜明的作品,包括革命性的题材,记得我画过鲁迅。鲁迅先生是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领袖,他把版画艺术与革命事业相结合,以艺术作为战斗武器,在当时思想解放与革命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我把鲁迅先生的形象和当时的一些木刻版画作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把木刻版画和油画技法相结合,创作了题为《黑白世界》的作品,表现了鲁迅先生与新兴木刻运动的联系,也表现了鲁迅先生黑白分明、爱憎分明的性格特征。

近些年,由于自己生活空间的扩展,去了很多地方,如新疆、西藏、青海、云南、贵州等,包括一些无人区。在大山里和自然沟通、亲近,慢慢地就对中国的山水有了一些认识和感受,自己的创作取材慢慢有了一些变化,开始把中国的山水作为创作主题。在创作时,更多的是表达对人生、自然、社会、世界的感受和思考。

我认为艺术家创作的题材和方式应该根据个人对世界的认识而有所变化,不能总是重复以前的东西,要不断寻找新的空间,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社会的认识,同时也要能体现出社会变化对个人的影响。

记:既然生活对艺术影响很大,那您当初是怎么与油画结缘的?

张:小时候我特别喜欢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于是就经常临摹,真正开始喜欢画画也是从那时起。后来进入川美附中,而后又考进川美油画系。

我的创作主要分为两大段,一段是人物,一段是山水。八十年代,人们觉得艺术还是应该回归到艺术本身,表现人们内心宁静的、舒适的情感。乡土油画在全国非常流行,表现少数民族、乡村的恬静的生活成为油画创作的主要题材。在那个时期,包括我的毕业创作都表现的是贵州苗寨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在那个阶段,我比较喜欢用具象与抽象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将自然、客观的场景视觉化。再后来,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我们的视线也慢慢从农村的生活转向城市的生活。以前觉得搞艺术就要下乡去体验生活、收集素材,后来慢慢认识到,其实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日常的生活之中。所以那个时期画了许多城市青年的生活状态,恬静、优雅、诗意、哲理成了我当时的追求。

记:作为一名教授,请您和我们分享一些在教书育人方面的经验。

张:川美在油画教学方面有自己的传统,多年来在人才梯队建设上做得非常好。老一辈的艺术大师带我们,我们又带年轻一代的学生,现在我们的学生又带你们,川美油画就是这么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这是一种传统,是师生间的一种传承。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探索,将传统教育与新时代的教育理念相结合,形成川美油画自己的教学模式。在过去,我们特别看重基本功教学,但想要把所有人类文明、艺术成果在大学时期学完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思考怎样把自己学的知识用好,这是最重要的。所以,油画教学的基础训练针对性比较强,要做什么,就打什么基础。

有句话叫“半罐水响叮当”,有些时候我们也可以不把它看做贬义。我们培养的学生就是要半罐水也可以响叮当,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学以致用,但关键是自己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只有“半罐水”,不能骄傲,还要不断充实自己。

记:您撰写了很多美术教育类的论文、著作,请谈谈您的心得体会。

张:我15岁时考入川美附中,然后读本科、研究生,系统地学习了绘画艺术,经历了中国学院教育的全过程。后来成为老师,也做过辅导员、教研室主任、实验班的负责人、科研处处长、国际交流处处长、校办主任、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一步一步走过来,感觉经历就是一笔财富。

在艺术学习和创作过程中,我对中国整个的美术教育体系有比较深刻的体会,也深受中国学院派教育体系的影响。所以自身艺术创作的路径以及艺术创作的表现方法都和中国传统的艺术教育以及国家对外开放后的西方文化冲击有很大的关系。经历了这样的中西方文化思潮的交融与碰撞后,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系统的美术教育对学生来说有多么重要。作为一名教师,我有责任为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出一份力。所以,这些年来我也在致力于美术教育的研究,有了一些心得体会,取得一些成就。

就我个人对目前国内的情况所知,中国急缺艺术教育家、设计教育家。作为老师,怎样以最适合的方式把自己的设计理念和创作方式教给学生成为现在艺术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研究,对症下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作为老师,我们还应该给予学生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有了机会,他们的成长环境就好一些,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也多一些。所以,我们学校提供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更好的平台来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一些学生办展览,把自己的画和公众、艺术机构以及社会联系在一起推广。这个推广的过程,会给学生带来很多的可能,让他们有更大进步。就像每年“开放的六月”,学校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请一些艺术家、批评家来,把学生的创作成果向社会展示,就是希望年轻的艺术学子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艺术,希望他们将来走得更好。

记:人们常常抱怨时间不够用。您平时也很忙,那您在个人创作、教学及行政管理方面是怎么协调的呢?

张:其实,时间是可以合理安排的。首先,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要专心,不要分散注意力。其次,很多事情之间都是有联系的,管理与艺术、教学与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相通的。还有最重要的是,我把别人用来放松休闲的时间挪出来一部分用于工作和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我是很享受的,愉悦了自己,也得到了满足。

记:最后,对同学们在学习上您有什么建议?

张:很多学生有一个误区,就是我学什么以后就必须做什么,只关心自己的专业,对很多事情都不了解,知识陷入了一种局限。我认为,搞设计的必须先是艺术家才是设计师,搞艺术的应该先是思想家才是艺术家,搞艺术理论的首先应该是艺术实践者才是批评家。比如,学艺术理论的同学,不能天天对着书本,学设计的也不能对纯艺一点不了解。不管学什么都要多关注一下其他东西,让自己的知识面更广一些。很多学科是相通的,走到最后会发现,艺术家可以是哲学家,也可以是科学家。所以,大家要多学习一些专业以外的有益知识来充实自己。

后记:在多数人的印象中,行政领导一般很严肃刻板。但张老师平易近人,说话风趣幽默,对艺术有深刻的见解。与他对话是非常愉快的,也使我们受益匪浅。作为教师,他称得上“厚德载物、经师人师、为人师表”。

(李皓 罗丹 陶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