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美学术
艺术人文学院举行“学科建设与话语建构:第二期艺术学博士生学术沙龙”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29日 19:00   作者:王天祥、龙嫣然   来源:艺术人文学院    浏览:

9月26日,艺术人文学院在学院会议室举行了“学科建设与话语建构——2024届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艺术学博士生第二期学术沙龙”。学术沙龙由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董虹霞主持,邀请了著名艺术批评家/策展人、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高名潞与艺术人文学院院长王天祥作为对谈嘉宾。艺术人文学院全体领导与教师代表、艺术教育学院副院长尹丹、图书馆副馆长屈波和艺术学本硕博学生代表参加沙龙。

艺术人文学院党委书记杨茂森回顾和感谢了高名潞在担任我校美术学系主任时为学院发展奠定下的坚实基础,介绍了学院正推进的艺术学本硕博(后)一体化建设。

与谈环节,王天祥提出三个学术问题。首先邀请高名潞老师从“意派”理论、《西方艺术史观念》和《中国当代艺术史》三本著作出发,为青年师生分享治学思想与经验;接着,立足于艺术人文学院“实践性”“当代性“全球性”的定位与特色,为艺术人文学院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最后,从自身经验出发,对博士研究生的学习阶段给予建议。

高名潞教授立足自身的亲身经历,分享了对半个世纪以来中西当代艺术发展的观察和思考。他提出,在与西方、全球进行交流交往的过程中,要找到多元文化内在的思维逻辑,找准艺术认识论上的中西差异,建立中国自身的艺术话语。“意派”,是打破西方二元认识论逻辑的,属于中国的艺术认识论,“意派”是一个开放的学术体系。针对学院、学科发展,他认为,建设学科既要往前迈步,但也不能丢掉过去的文脉。在艺术与科技、艺术与社会等学术领域,川美有着向前推进的整体性思考与实践,他认为川美的现场感、活力性的传统值得保持和弘扬。对于博士们的学习,他谈到,博士对自身未来发展的设计尤为重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博士生涯决定了今后一生的科研事业方向。他希望,博士们学习,既要能沉潜下来专心治学,也要始终睁开眼睛看外部的世界,关注相关领域的热点话题。

董虹霞总结发言中谈到,我们当下研究怎么样能立足中国,同时又用一种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特殊性里面的普遍性,不管对学科建设与话语建构,还是学者的个人研究,都是尤为重要且深有启发。

沙龙结束后,与会师生合影留念。

(图:刘晓静、陈逸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