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于道 游于艺

学术展览

学术展览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2024年“传统刺绣传承与创新研修班”落幕

日期:2024-12-27 作者:周庆玺、张琪、李诗如 来源:艺术人文学院 浏览量:

11月17日至12月15日,我校艺术人文学院承办了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传统刺绣传承与创新研修班”。本次研修班秉承“活态传承、走进生活、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为原则,以“知情、知艺、知辩”为目标,分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实践课程与考察交流四大模块,系统地为学员提供了非遗理论、技艺创新与市场拓展的多维学习,助力传统刺绣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基础课程围绕非遗理论、艺术赏析与技艺基础展开,旨在帮助学员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厘清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核心脉络,为后续课程奠定理论基础。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说”,学员全面了解了非遗的定义、分类及保护策略,深入理解了非遗传承的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课程结合具体案例,为学员讲解了如何通过法律法规保护非遗技艺的知识产权和传承人权益,增强了学员在实际传承活动中的法律意识与规范性。

在艺术赏析方面,课程从色彩与纹样入手,为学员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语言解析与艺术风格探索。“色彩装饰与配色技巧”通过对三原色、复色、互补色等色彩构成的剖析,结合彝族、苗族服饰的色彩象征与搭配逻辑,引导学员在刺绣设计中更加注重色彩的文化意义与视觉表现力。“传统纹样解析”课程通过对中国传统图案构成规律的讲解与优秀案例的展示,帮助学员掌握了纹样提炼与重组的设计方法,为后续主题性创作提供了创意启发。“艺术赏析:中国画艺术”课程通过对中国画经典作品的解析,带领学员感受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笔墨意境与构图之美,为刺绣纹样的文化传递和表现语言注入新的灵感。

拓展课程注重技艺的时代转化与创新探索,邀请多位专家老师围绕文化创意、现代设计及数字化传播展开教学。“AI与刺绣纹样设计”课程通过AI绘画技术的示范教学,带领学员探索如何运用现代技术辅助传统刺绣纹样设计,赋予传统技艺全新的创作路径与视觉表现力。“传统图形创意与主题设计”课程展示了传统纹样的提炼、重组与现代设计结合的多种可能,为学员提供了主题性创作的设计思路与方法。“文创机构管理和市场营销”课程通过系统梳理4P、4C、4V营销模式,结合品牌推广的实操案例,启发学员从市场需求出发,探索非遗刺绣在现代市场的推广路径。“非遗技艺的数字化记录与线上宣传”课程结合新媒体传播的案例,为学员打开了非遗推广与数字化保护的新思路,帮助学员掌握非遗文化传播的技术路径。

实践课程聚焦传统刺绣技艺的传承与创新,邀请多位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教学与技艺示范。“非遗文创产品设计”课程引导学员从传统纹样中提取设计元素,结合现代产品设计语言展开创作实践。通过纹样的重新组合与材料的创新应用,学员们完成了系列文创产品的初步设计。这门课程让学员深刻理解了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为非遗刺绣开拓更多市场化的应用场景。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康宁在“蜀绣技艺经验交流课”上现场演示“双扣针”和“丝毛针”等针法,讲解了蜀绣在表现动物毛发、雪景等细节中的独特技法,帮助学员掌握刺绣技艺的精髓。张国云主讲的“传统手工印染设计”课程引导学员尝试草木染、蜡染、扎染等技法,学员们通过创作实践探索了印染纹样与刺绣工艺的融合创新。巫溪嫁花传承人唐丽娟则在示范课程中详细讲解了挑花技艺流程,并指导学员进行动手实践。课程不仅帮助学员掌握了挑花技艺的基础,还让他们感受到其文化的重要承载物所蕴含的丰富文化意义。

研修班还组织了多场实地考察交流活动,学员们前往重庆三峡博物馆、巴渝民俗博物馆、大足石刻等文化遗产地进行参观学习。通过观摩巴蜀文化的丰富艺术形式与传统技艺,学员们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与艺术成就。在大足石刻考察中,学员们从石刻的构图、雕刻技艺中汲取创作灵感,进一步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刺绣设计中的表现语言。

在课程的最后阶段,研修班开展了阶段性总结与点评交流会,学员们结合所学所悟,汇报了各自的创作方案与学习心得。教师团队对学员的作品进行一一点评,鼓励大家在守正创新中继续探索传统刺绣的现代化表达。

此次研修班的课程组织充分发挥了我校在非遗保护领域、艺术教育、设计研究的综合优势,为课程设计和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川美以多学科融合为特点,将高校的专业资源与非遗技艺传承相结合,通过严谨的课程体系、优秀的师资力量,为学员们提供了系统化、现代化的学习体验,为非遗技艺的保护和创新探索开拓了新路径。

学员们对我校的专业教学和研修班课程的精心安排表达了由衷的感谢与高度评价。大家认为此次学习让他们掌握了诸如色彩配色、AI画图、植物染等基本技法,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刺绣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为期一个月的研修培训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既是非遗传承人与高校专家的交流平台,也是传承人之间切磋技艺、互相启发的重要契机。未来三个月,学员们将在研修成果的基础上,融合所学理论与实践技艺,完成各自的结业作品。我校将继续秉持“活态传承、走进生活、以人为本”的理念,推动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非遗技艺的保护与创新贡献更大的力量。

(图:刘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