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Home

后生命:智能时代下的艺术与科技

后生命:智能时代下的艺术与科技

后生命——智能时代下的艺术与科技

 

主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

承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美术馆

协办单位: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造型艺术学院、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实验艺术学院、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公共艺术学院

学术顾问:范迪安、庞茂琨

学术主持:宋协伟

总策展人:费俊、何桂彦

执行策展人:宁佳、薛天宠

展览委员会:陈小文、焦兴涛、王天祥、李川

开幕时间: 2019年12月30日10:00

展览时间:2019年12月30日—2020年1月20日

研讨会时间:2019年12月29日14:00

研讨会地点: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美术馆

展览地点:重庆当代美术馆

 

由中央美术学院、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联合主办,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后生命——智能时代下的艺术与科技”展于2019年12月30日,在重庆当代美术馆拉开帷幕。本次展览将“后生命”作为展览的学术主题,探讨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艺术家基于“数据生命”、“机械生命”、“合成生命”三个方向进行的创作与研究。同时,集中呈现22余位(组)艺术家在科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基因和混合现实等领域的跨学科艺术实验,并邀请艺术家、设计师、科学家和理论家来共同对科技在社会中艺术应用进行深入讨论,生成社会新知。告诉我们""""后生命""""并非意味着基于肉身生命的结束,而意味着传统意义上对生命唯一定义的终结。

 

前言

视觉艺术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明而形成新的时代特征,甚至可以说,在视觉艺术表现的主题和表述语言中,总是渗透或关联着特定时代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由此形成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文化。

本次展览将“后生命”作为展览主题,展示艺术家运用媒体材料和语言对“生命”这一概念的触及和认知。展览邀请20余位(组)艺术家从“数据生命”、“机械生命”与“合成生命”三个方向演绎了“生命”新的诞生方式与存在形态。毫无疑问,“生命”是艺术创造的永恒主题, 但“生命”又是一个具有扩展性的概念,从不同的维度对“生命”的本质与形态进行探索,让我们思考媒体时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迎向全球数字与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前言领域迅速扩展了更为宽阔的空间,各种新材料、新技术、新媒介为艺术家思想的探险和创造性想象提供了实验的条件,而艺术家在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媒介作为语言的同时,也更加敏感和尖锐地提出关涉社会与个体、存在与精神、功用与情感等文化命题。由此,“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正在发生时的艺术形式,折射出全球艺术发展新的趋势。

——范迪安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等“新名词”的不断涌现, 当今社会已由过去单一的线性发展方式转变为多元的裂变式发展方式。人们生活与教育方式、产业发展结构、城市发展模式等都处于巨大的变革中,我们正处于一个以“不确定性”为常态的时代。

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艺术与设计与科学技术、人们未来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社会创新发展等紧密相关,也必然面临“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巨大挑战。

“艺术与科技”不仅是一个突破边界的新学科,还是一个推动教改的新动力。本此展览的主题“后生命”提出了如何定义生命?如何定义未来生命?我们是否应当将生命定义范围拓宽?等重要的生命伦理问题。

——宋协伟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

 

让我们置身于当今人与机器、信息高度融合的时代来探讨生命:将人体看成是一个可分配意识和生命的系统,生命的一部分存在于肉身,一部分存在于机器之中,另有一部分存在于人和机器亲如手足的关系之中。这似乎带来一种变化:肉身体验与计算机模拟之间已经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上的不同。说信息是本源,肉身是派生而来,这也许过于强硬。至少,我们希望借用“后生命:智能时代下的艺术与科技”展中艺术家和科学家的实践,告诉我们‘后生命’并非意味着基于肉身生命的结束,而意味着传统意义上对生命唯一定义的终结。

——陈小文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

 

在技术日益发达的当下,“生命”的概念得到了爆发式的生长,如何应对这种巨大的社会改变,并重新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 人与其他物种、人与非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应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生命政治、这个时代下身与脑的关系、这个时代下人与机器的关系,以及这个时代下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都是在探讨关于“后生命”时值得深入阐释的话题。

——费俊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 2020-2029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美术馆

Copyright © 2020-2029 SCFA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