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界
神十七升空的那一瞬间,她哭了……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26日 14:55   作者:   来源:    浏览:

原报道链接:https://m.12371.gov.cn/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5737/451559.html?isShare=true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师生与谭昊瑜连线分享心情。

神十七升空的那一瞬间,谭昊瑜哭了。

火箭宛如离弦之箭直射苍穹,明亮的火焰与烟雾组成的轨迹划破长空……

作为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设计者、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设计学院研究生,谭昊瑜受邀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观看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

她说:“当航天员从问天阁走出来的那一刻,我内心无比激动。尤其是看到他们身穿航天服,胸前挂着我设计的那枚神舟十七号的标识,感觉自己像在做梦一样,那种自豪感无以言表。”出征仪式现场红旗招展、气氛热烈,她看到了发射塔架浓烟滚滚,她听到了巨大的轰鸣声震耳欲聋……

对中国人而言,飞天是一场穿越千年的夙愿。早在两千多年前,屈原便在竹简上写下遒劲有力的《天问》,这一问,问出了揽月九天的执念,问出了筑梦星辰的夙愿。那时他们便幻想着可以亲眼瞥见嫦娥奔月的奇幻,可以切身感受敦煌飞天的浪漫。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设计者谭昊瑜在发射现场接受采访。

星河流转而初心不改。如今,飞天早已不是梦想——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伴随着《东方红》的乐曲,中国人探索宇宙的大幕拉开;

1999年,神舟一号飞船成功发射,实现了天地往返的重大突破,此后3年,我国连续发射了神舟二号、三号、四号无人飞船,为载人航天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10月15日,浩瀚太空迎来首位中国客人。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14圈后安全返回地面,中华民族实现了千年的飞天梦想。

2005年,神舟六号飞船搭载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飞向太空,实现“多人多天”航天飞行。

2008年,神舟七号飞船搭载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三名航天员飞向太空,翟志刚手持五星红旗,迈出了中国人漫步太空的第一步。

2013年,嫦娥三号探测器与“玉兔号”月球车在月球互拍,首次传回探测器携带五星红旗的全景照片。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地月往返的能力,实现了“绕、落、回”三步走规划的完美收官。

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登陆,标志着红色火星上首次有了中国印迹!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飞船成功发射升空,与天和核心舱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一个接一个的“问天”壮举,中国载人航天登上一个又一个台阶,载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飞天梦想腾飞升空。

10月26日,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而本次的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在中国航天史上,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神舟十七号的核心任务是对接中国空间站核心舱,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项重要里程碑。这不仅标志着空间站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也是中国宇航员在太空中长时间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实践。对接任务的成功将为今后更复杂任务的执行提供经验和数据支持。

“亲眼在现场感受,那种魅力与震撼是此前所无法想象的。这是中国科技力量的骄傲,更是人类勇气和探索精神的骄傲。”在现场观看飞船发射,让谭昊瑜对中国航天事业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和无限的自豪,回顾整个标识设计过程,每一个细节都历历在目。

今年2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了征集航天飞行任务标识的公告。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设计学院非常重视这次征集活动,积极发动同学们参与,还成立了专门的指导教师团队进行指导。在此后20多天时间里,师生们不断地碰撞灵感,不断地激发创意,夜以继日地修改设计图。

在这个过程中,团队也遇到过很多困难,比如对空间站构型不熟悉,不知道空间站和飞船到底是什么对接关系。为准确把握空间站构型,指导教师团队带领团队成员搜集了大量资料,梳理出了空间站从开始建造到建造完成整个的构型变化过程,并且耐心向同学们讲解。在标识设计过程中,每一个参与的成员都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航天知识。

谭昊瑜与她参与设计的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

“可以说,神舟十七号标识的设计,不仅仅有我个人的努力,更是包含了整个团队的智慧与付出。它既是我个人的成果,也是整个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集体的成果。”谭昊瑜感触地说。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出现在《新闻联播》节目中。

谭昊瑜与川美团队所付出的努力都在飞船升空的这一刻得到了证明。在现场,谭昊瑜看着自己的作品与飞船一同进入太空,心里仿佛被种下了一颗种子:

这是一颗科学的种子,一颗名为希望的种子。

关闭